本文转自2023年7月11日《信报》。
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历程中,深圳和香港发挥独特且重要的作用。两地地理相邻、经济相融,深圳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孕育和探索了特区制度,并借鉴经济发达的香港,先后尝试各种经济改革政策,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活跃和成功的区域之一;香港凭借毗邻深圳的优越地理位置,成为联系内地与国际的桥梁,为内地提供大量资金、技术、人才和国际市场讯息,同时实现自身经济腾飞与繁荣稳定发展。
产学研互补 具良好基础
深港两地有十分扎实的合作基础,四十多年来,两地融合发展为国家创造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发展的奇迹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主要可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地缘相近、人心相亲。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地处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汇点;深圳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成为国内外企业投资创业的热土。正因为地理相邻、人文相近,为深港经济互动提供便利条件,两地也在「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中实现迅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广深港高铁、莲塘新口岸等相继开通,「一小时生活圈」为深港进一步融合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
二是产学研互补。深圳和香港各具优势,香港具备丰富的科研资源,拥有5所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及6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些为基础前沿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深圳则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有丰富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一流的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出华为、比亚迪、大疆创新等大型科技龙头企业。这种产学研领域的互补关系,使深港两地在合作中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三是产融互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和丰富的金融产品,企业在成长的各个阶段中,均能在此找到相对应的金融服务,包括天使轮融资、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 VC)、私募股权(Private Equity, PE)、IPO及发债等各个环节;深圳企业数量众多且规模庞大,拥有33间中国500强企业、25间中国500强民营企业。深圳和香港在产业和金融方面的深度融合,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诞生了包括腾讯、中国平安等港股巨头。近年来,「深港通」、「跨境理财通」等互联互通机制,为两地产融互动提供新渠道。
四是悠久的合作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以毗邻香港的独特优势,率先吸收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了「深圳速度」;香港则充分利用深圳的资源优势,打造出「前店后厂」模式,实现经济腾飞。深圳和香港已有40多年的合作历史,长期以来,两地在经济、科技、文化、基础设施等深度融合,为深港未来进一步深化合作积累宝贵经验,奠定坚实基础。
北都对接 迎崭新机遇
当前,国家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深港合作范围不断拓阔、内容逐步深化,作为两地之间的互动要素,跨境流动和集聚愈趋频繁,彼此在融合发展也迎来新机遇,当中包括下列四点:
首先是科技创新合作。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深港两地未来有望实现科研人才更频繁流动、科技企业深度合作、核心技术快速联合攻关、科研资源开放共享、科技成果便捷转化、科技园区有效联动,进一步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和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其次是北部都会区建设。「北部都会区」提出「双城三圈」(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的跨境空间设想,深港在物理层面有了更大的空间载体和平台,有利两地更深且广地开展合作,例如深圳「20+8」产业集群与InnoHK、深圳「专精特新」企业与香港「再工业化」企业、深港人才团队等,未来都可以在北部都会区实现高效地对接。
第三是人才交流与融合。深圳近年陆续出台一批推动深港人才交流的政策措施,并依托前海与河套等合作平台,从学习、就业、生活、创业、金融等多方面为高层次、专业化、国际化的香港籍人才在深圳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发展平台;近期,香港政府也推出多项措施「抢企业」、「抢人才」,吸引科技企业和科研人才,进一步推动了深港企业交流及人才流动。
最后是内外双循环发展。国家经济发展正步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内循环方面,深圳和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两地在政策制定、体制对接、机制接口、政策执行方面的协同合作,将进一步打通政策壁垒,起到良好的先行示范作用,同时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外循环上,深港对外辐射中国东盟自贸区和「一带一路」地区,深圳企业可利用香港金融和人才等优势拓展国际业务,更好地推进产品、服务、技术、资本和标准的「走出去」进程。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深圳和香港应该「强强联合」、相互赋能,以推动深港两地在科技、人才、资本等层面上的深度融合,共同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